过去我们总认为“日久见人心”,想要了解一个人,就要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相处。其实是我们的思维误区。
有时候我们连身边最亲近的人——比如父母,都没办法做到真正理解。要真正了解一个人,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留心观察。
面对还不熟的人,我们就可以先从细节入手。
1、观察身体语言
通过有策略地整合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,然后,去拼凑出某个人的完整画像。
我们普通人可以通过一些细枝末节,去勾画出一个陌生人的大致情况。
| 约会相亲中的身体语言
第一次见面,如果女生看手表的次数超过三次,那这男的肯定没戏了;
如果女生一直靠着座位,保持身体往后的姿势,那也多半成不了;
如果女生开始用手支着下巴,或是两个手放到了桌子上,那应该就会有后续。
如果一个男生想找的是短期伴侣,他们会在半小时内换到另一个约会地点,想找长期伴侣的男生聊的时间会相对长一点。
这只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规律总结,但是我想说的是,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,还是能找出一些有用信息来的。
2、具有观察价值的物品
第二部分是观察物品。这里的“物品”,是有特指性的:主要是指和一个人相关的空间里的物品摆放。像是他住过的地方啊、他的家啊、办公室啊、车里啊等等。
案例:
- 做生意的人,一般喜欢在车里放个佛,偶尔上面还会盘一串珠子,招财嘛。
- 在后视镜上挂一串blingbling小饰品的,一般是刚上班不久的女孩儿,喜欢追逐潮流。
- 还有一些听声音就知道是改装过的车,那里面多半是个标榜个性的年轻小伙。
- 有一次朋友聚会,结束的时候,有一位没喝酒的男士提出要送大家,他开了一辆商务车,很大,能坐很多人。最后一位女士上车的时候,只有副驾驶那一个座了,那位女士拉开门看了一眼,然后跟后排一个男士换了个座,这位女士就坐到后排去了。后来我特地看了一下,因为那个副驾驶座上有一个碎花坐垫,和一个玩具靠枕,很明显就是这位男性的伴侣的专座。所以啊,这位女士的做法是非常得体的。
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,存在着大量的信息,关键是我们需要去分辨出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效信息,这样才能识别出这个人的个性、价值观,还有生活方式。
《看人的艺术》一书中的作者给具有观察价值的物品做了分类,分别是:身份标签、情感调节器和行为痕迹。
| 身份标签
这是一个人性格的核心,不仅包含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,还代表了他看待自己的方式。
可以展示身份的物品,都可以称为这个人的身份标签,比如,海报、荣誉证书、照片、小饰品、T 恤等等。
| 情感调节器
就是那种承载着回忆和故事的物品,比如纪念照、婚戒或是信件等。
情感调节器类的物品,能够有效地抑制孤独,有益身心健康,提高生产效率。
当我们观察到这些物品的时候,你就能知道:这个人的情感寄托在哪儿,谁能带给他精神慰藉。
| 行为痕迹
它是人们在做了某件事之后,留下来的痕迹。
书里有一个例子,特别有意思——
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机械工,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规律:那些容易焦虑、害怕的人,比镇定放松的人更容易磨损自己的刹车片。为什么呢?焦虑的人啊,他比较容易受到干扰,而一受到干扰或是分神,他们就踩急刹车。时间一久,刹车片上就能看出明显的刹车痕迹了。
| 小结
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生存方式、他的价值观,不需要花很久很长的时间去全方位地了解,而是可以通过散落在各处的碎片信息中收集到。
Q:从哪里能找到这些线索呢?
A:三大类值得观察的物品,分别是“身份标签”、“情感调节器”和“行为痕迹”。通过观察分析这三类物品,我们甚至能对根本没见过面的陌生人都有一定的认识。
1、多观察行为痕迹
比如,摆了那么多书,却没有翻看过的痕迹,那就很奇怪了。而且,常看书的朋友们都知道,每个出版社擅长的图书种类不一样。如果一整面墙的书都来自于同一家出版社,那也很奇怪。
这些没有办法临时准备的行为痕迹,都能给我们观察一个人提供有力的证据。
2、多观察下意识的反应
下意识的反应也能帮助我们去观察一个人。伪装是需要注意力来支撑的,一旦注意力松懈下来,真实的性格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暴露出来。
除了现实生活中的伪装会有破绽,网络空间里的伪装,也是很容易找出破绽的。道理还是一样的:身份标签容易伪造,但是行为痕迹却难以伪装。
如果你的朋友圈里也有那种健身达人,你就可以分辨一下,他是真达人还是假装爱运动。每天打卡不算什么,重点是,他在外形上是不是真的有改变。
3、不要被常识迷惑
有时候,我们自己的常识也会迷惑我们的观察。
因为我们太容易用常识去判断解决问题。不是说常识不好,常识当然是有用的,它能帮我们快速处理信息。但是,以偏概全的常识就会蒙蔽我们的双眼。
常识并不能覆盖所有的个体。
我们只能拿它来当个参考,一旦得到其他信息,就可以丢掉这些传统的观点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