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
在中国人的婚恋上,相亲占据一席之地,双方通过刻意安排认识,甚至之后成婚。古人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婚姻大事基本由不得双方做主,虽说也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这种特例,但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父辈安排。其实观念也在一直变化,古代也有很多“另类”相亲,而且趣事多多。
唐朝官方三大“相亲节”
古代是农耕社会,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,因此讲究早婚早育。对未按时成婚的男女,国家还会专门举办相亲大会。先秦时期,早春二月便是相亲会,未成婚男女都可以参加,如果双方有好感,就互赠芍药。比之现在的相亲,更具特色也更加文艺风雅。
唐朝更是有三大相亲节:元宵节、三月三上巳节、同年大会(专属达官显贵)。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元宵节却可相伴出游。比如《大明宫词》中,太平公主正是元宵出游时结识少年郎薛绍。在唐朝,每逢正月十五,未婚男女成群出动,趁机寻找意中人,已成为惯例。
三月三上巳节主要内容是“临水设宴、郊游踏青”。这天一到,贵族青年男女纷纷外出踏青,河边嬉戏玩耍。有些男子还会上游水里放酒杯,酒杯随水流漂移到下流。漂到谁面前,哪位女子便取杯饮酒,曲水流觞吸引意中人。吸引到意中人,便以折柳相赠,别有一番意境。
“同年大会”并非传统节日,而是每年新科状元放榜之日。科举制在唐朝越来越重,尤其是进士科。每到放榜之日,便有不少读书人名列榜中。达官显贵家的小姐便趁机偷看,寻找合眼缘之人,如果找到便告诉父母,成就良缘。其实新科进士这一天也会刻意表现,能得到官宦小姐赏识,对仕途大有裨益。
所以说,唐朝也有联谊活动。之后的宋朝,更是有专门相亲程序。
宋朝有专门的职业媒人
宋朝人结婚讲究“三媒六聘”,媒人成为专门职业。男方对女方感兴趣,便会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,称为“纳采”。男女双方交往,大多由媒人周旋其中,一是男女有别,二是避免尴尬。男方对女方感兴趣,就找媒人说亲,此过程媒人至关重要,甚至婚姻成不成就看媒人。
有时候,男方想看一眼女方,也得由媒人从中牵线。男方中意,便向女方赠送发钗,不中意赠送绸缎。此过程虽媒人参与,但男女双方却有一定自主性。假如双方不满意,也不能彼此挖苦,互赠礼物体面结束。宋朝人相亲,男方需要带礼物去女方家里,或者彼此泛舟出行,中意便能进行下一步。女方不愿意,便会寻找托词,比如还想在家孝顺父母。总之,拒绝也不会伤害彼此,讲求方式方法。
宋朝媒人在两家人之间牵线,促成双方相亲。开明一点的家庭,请媒人创造机会,让双方先彼此了解。不开明家庭,或许直接做主,不问子女意见。所以说,职业媒人出现某种程度有利于男女双方自由选择。
古代相亲并未逃脱门第观念
古人相亲听起来文艺浪漫,但其实还未能跳脱门第观念。唐朝的“三大相亲节”,参加的多为贵族子女,其实就是贵族联姻,普通家庭子女基本没有参加机会。尤其是“同年大会”,更是专属于达官显贵的相亲大会,涉及到各种利益纠葛,贵族小姐因为出身优越,才有选择权。
成婚之后,女子还要遵循“七出”。也就是犯不生育子女、不孝顺公婆、妒忌等七项大罪,则会被扫地出门。古代相亲只是相对而言,实际上还要父母做主,子女并无决定权。但是现在社会,讲求婚姻自主,任何人不得干涉。结婚之后,因为种种原因感情破裂,也可以离婚再重新选择,不生育子女选择丁克也可以。
古人相亲听起来浪漫,实则限制很多。现在人相亲看起来像包办婚姻,具有功利性,但其实更具选择余地。
小结
古代男女双方择偶,父母也会考虑子女建议,但基本固定于同一阶层。现在相亲也一样,介绍人匹配各方条件后,觉得合适才会介绍。婚姻的开始方式或许千差万别,但只要幸福,就无关紧要。现代人的婚姻选择,比古人更为多样,一辈子不结婚都可以。古人尤其是女性,只要一结婚,往往被婚姻禁锢,甚至面临多方风险。
评论